IG行銷活動怎麼做?掌握三大秘訣,創造有趣又有效的成功案例

--

人人都在玩Instagram,但不一定懂做Instagram行銷活動,該怎麼做企劃,才能抓住消費者目光,創造IG活動的亮點和效果?我會建議行銷人員或社群小編,要跳脫「想到什麼,做什麼」的「單點式」思考,採取有計畫、步驟的「架構式」策略,就有機會創造有趣又有效的IG行銷活動。

今天想以案例和大家分享,規劃IG行銷活動的三大秘訣。

●秘訣一:設定IG活動的溝通主題

設定溝通主題,是發想IG活動企劃,非常重要的第一步。如何設定溝通主題,我認為可以從以下3個方向去拆解:

1.想解決的問題:品牌主目前遇到什麼問題?(包含市場面、產品面、通路面…等)

2.TA的價值觀和媒體使用習慣:溝通對象(目標客群)的生活價值觀、媒體使用習慣為何?

3.目標:這次IG行銷活動想要達到什麼目標?是否能為品牌累積「社群資產」?

今天用常見的女性快消品(快消品:使用期限短,消費頻次高的快速消費品)案例來說明。

品牌主說,想讓18~25歲的女性消費者認識品牌、和品牌互動,增加年輕族群的好感度。

以上述3個方向去拆解,大致得到以下的結論:

1.想解決的問題:年輕客戶比例不足

2.TA的價值觀和媒體使用習慣:18~25歲女性消費者的IG黏著度和使用比率,高於其他年齡層,且喜歡在IG展現自我

接下來,目標就會變得比較清楚:

3.目標:以IG作為品牌和TA之間的溝通橋梁,創造18~25歲女性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

因此,我們將品牌和消費者的生活融合,打造 #清涼風小日子 的IG活動傳播主題,讓品牌和商品「沒有壓力的」走進消費者的日常生活。

更重要的是,活動不會只有理性的列出商品特色,而是創造產品背後象徵的生活感和品味,因為,可別忘了,我們的TA(18~25歲女性消費者)既然喜歡展現自我,那也意味著,她們不會喜歡、也不會乖乖相信「這個商品好棒棒」這種教條式、宣傳意味濃厚的單向傳播內容。

●秘訣二:創造內容亮點

一旦成功創造亮點,就有機會帶動流行。創造內容亮點該怎麼做?其實可以天馬行空,但亮點其實來自於「既有的變形或創新」,從IG版位的特性來發想,思考什麼樣的IG圖文,過去比較沒有做過,或目前流行的內容,有沒有可以變形或創新的部分。

以下幫大家整理Instagram(IG)的七種廣告形式,提供企劃發想時參考。

資料來源:https://digitalagencynetwork.com
資料來源:https://digitalagencynetwork.com & https://influencermarketinghub.com & https://instagramads.business.blog

以 #清涼風小日子 為例,我們在呈現方式上,創造了2個亮點。一是清涼風女孩IG GIF動態貼圖(與知名插畫家合作),二是KOL的24小時IG限時動態大作戰。

第一個亮點「清涼風女孩IG GIF動態貼圖」,我們找來插畫家,為品牌設計10個GIF動態貼圖,包含Q版產品圖、輕涼風女孩造型、輕涼風女孩等元素,讓年輕女性在IG使用和互動,展現自己夏日的輕涼風小日子。

*若想要體驗GIF貼圖,你也可以在限時動態輸入關鍵字Lauriercoolday

第二個亮點「KOL的24小時IG限時動態大作戰」,則是透過兩位KOL在Instagram限時動態,分享一天24小時的生活,除了展現輕涼風小日子的生活風格,也使用品牌的GIF動態貼圖,讓商品自然融入其中。

●秘訣三:架構傳播流程和多面向進攻

前面花了那麼多時間發想和構思,現在,我們已經有一個非常誘人的餌,那麼,拋餌的最佳時機、最佳位置,就是秘訣三「架構傳播流程和多面向進攻」。

前面有提到,行銷企劃或小編,必須跳脫「單點式」IG活動思考和操作,以「架構式」來思考和設計活動的廣告宣傳。因此,我們搭配IG廣告版位曝光,架構傳播流程,讓宣傳力道發揮到最大值。

前期,我們先結合多方單位內容和IG限動廣告,創造清涼風小日子的議題。中期,舉辦UGC(使用者創作內容)活動,讓一般消費者也能展現輕涼風。最後,再透過多位奈米網紅,每天接力宣傳通路檔期優惠,促使消費者有機會去各大通路購買。

透過設定溝通IG主題、創造內容亮點、架構傳播流程和多面向進攻的三大秘訣,跳脫「想到什麼,做什麼」的「單點式」思考,就能系統性、有架構的創造有趣又有效的IG行銷活動。

若你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並轉發給你的朋友圈。

--

--

肯尼談數位行銷
肯尼談數位行銷

Written by 肯尼談數位行銷

數位行銷陪跑教練,曾任跨國廣告集團數位行銷部長,擅長品牌數位行銷和策略規劃,同時也是台北一家特色咖啡廳的社群顧問,協助品牌解決數位營運和行銷問題。https://instagram.com/kennydigital2020/|演講經歷:Google、LINE、遠東集團、泰山、花王、屈臣氏等企業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