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常被品牌主問,到底該怎麼做,才能讓網路影片或社群圖文產生「免費的」自然擴散效果,讓網友「主動」自然而然的討論和分享?
雖然這種病毒行銷可遇不可求,但根據我過去的經驗,成功的病毒行銷都有三個共同點;基本上必須先掌握這三大關鍵,才有機會創造自然的擴散效果。
一、放棄「把品牌和商品放到最大」的念頭
很多品牌主在一開始討論時,都會希望「把商品和品牌放大,放在最明顯的地方」,深怕如果不這樣做,消費者就看不到品牌或商品的好,甚至覺得如果不放和品牌直接相關的內容,會很浪費錢,這也是最難捨棄的地方。
因為說直白一點,你的品牌LOGO或商品,跟消費者有什麼連結呢?為什麼他要花時間看你的內容?
二、找出「你和消費者的獨有共鳴」,創造讓人有共鳴的情感內容
如果想要產生「不付錢就有自然擴散和分享」的效果,請記得找出「你和消費者的獨有共鳴」,而不是你的品牌LOGO和商品圖。
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,是社群行銷非常重要的事,就像交朋友,一定要找到共同話題,才有機會讓關係更進一步從「結交」變「成交」;而有感、有共鳴的內容,就是關鍵。
通常具有高擴散力、讓人有感、有共鳴的內容,共通點就是「與消費者建立連結,激發他們的情感」。
當你看完內容,會感受到驚喜、歡樂、感動、悲傷、恐懼等,或是認同,進一步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網絡中。
例如,具有歡樂情感的「SKODA x 抖肩兄弟的抖肩舞 MV」、感動人心的「不老騎士-夢騎士」影片,或是訴諸認同感的” WHO Can Help? Taiwan. “ 都激發民眾的情感,進而達到在社群媒體上的主動分享。
三、抓緊3~5天黃金關鍵期,創造曝光極大化
有好的內容,就好了嗎?其實更關鍵的是後續的操作。多數人可能會認為,只要內容夠好,放在FB、IG或YouTube上,就會有人分享到社群媒體上。
但事實上,如果沒在3~5天黃金關鍵期快速衝高,結合資源、集中火力,找關鍵意見領袖KOL一起號召或加入討論,趁勢引發網友關注、討論與分享,那即使你的內容再好,也很容易埋沒在大量的社群內容中。
簡單來說,就是集中要資源,打鐵要趁熱的概念。
舉個例子。我之前曾經做過一個案子,5天內創造400萬觀看人次,吸引超過7家媒體報導,算是一個成功的網路病毒行銷案例。用這個案例分享「擴散式內容操作走期」(下圖)的五個規劃重點:
(1).內容在3–5天產生自然擴散(病毒行銷)的效果,通常第5天後成效趨於平緩。
(2).開跑的第2–4天內,必須透過廣告來極大化曝光,也就是說越多人看到,你就越有機會在社群媒體上被網友自主分享。
(3).設定具有一定社群影響力的KOL、Influencer來一起號召或響應。
(4).在社群上開始有人主動分享、討論後,要趁勢追擊,吸引新聞媒體的關注進而報導,讓內容擴散的效果加倍、加成!
(5).如果可以讓內容變成一個「載體」,讓消費者可以重製、再創作,就會有更爆發性的擴散效果(雖然這種擴散最不可控)。
另外以 Taiwan can help為例,在Google Trend上2020/4/15達到最大搜尋聲量,我們來拆解它的過程。
募資活動從4/10下午開始,意見領袖網紅阿滴、志祺七七、林祖儀、聶永真等人共同發動和在社群分享;4/14紐約時報出現全版廣告,4/14–4/16出現大量網友、鄉民自創的Who can help趣味圖片,4/10–4/16過程中也不乏各電視和網路新聞媒體的報導,讓搜尋聲量在4/15達到最高點,之後就走向平緩,這些都有以上講到的重點。
總結來說,一個具有自主擴散力、可以創造讓網友主動分享的案子,不外乎這五個「擴散式內容操作走期」的規劃重點。
回到前面講的三大關鍵:一、放棄把品牌放到最大的念頭;二、找出「你和消費者的獨有共鳴」,創造讓人有感、有共鳴的內容;三、抓緊3~5天黃金關鍵期,創造曝光極大化。
雖然這些沒辦法保證奏效,但成功的病毒行銷案例,三大關鍵缺一不可。把握三大關鍵,在針對五個「擴散式內容操作走期」規劃,才有機會創造出自然擴散效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