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麼多的社群媒體,FB、IG、LINE⋯都要做嗎?

肯尼談數位行銷
4 min readFeb 13, 2020

--

這個問題,我被問過不下N次。

「我看別人做了IG或LINE,我也想要做,給我一點想法吧?」

「我現在創業開店,這些社群平台,都要做嗎?每個平台都要發文嗎?」

「我每個月花錢請小編,也砸錢下廣告,但生意好像都沒有起色欸⋯」

這些問題,說穿了,都是抱持著「要客人買單」的終極目標

雖然平台變多、曝光管道更多元,卻也容易產生「多頭馬車」的問題。FB歸FB,IG歸IG的,絲毫沒有整體性的戰略思考,東做一點,西做一點,砸下大筆資源,卻不見實際「業績」,當然會心慌慌。

到底該怎麼做?全都做嗎?如果不想放過任何一個平台和曝光機會,又該如何思考、如何規劃整體性的戰略方向?我個人認為三個重點。

1.辨識受眾

開便當的、賣保養品的,受眾會一樣嗎?想當然肯定不一樣。

身為老闆(或制定行銷策略的人),在開始賣東西之前,多多少少一定會想像「我的客人,大概會是什麼樣的人?」「他/她為什麼會來購買我的商品?」「我要跟他說什麼,他/她就會想來買我的商品?」這些問題,只要有賣過東西的人,都一定想過。

什麼樣的「受眾」需要你的商品,哪一種受眾,可以被你創造需求、引發渴望。

這個步驟,聽起來簡單,卻非常重要,它決定後面,社群平台的選擇和組合。

2. 掌握社群平台的屬性

先來看台灣各大社群平台的使用者數量和特性。

· LINE:2,100萬使用者(每日活躍用戶)

平台角色:深化和既有客戶的互動,適合提供優惠和資訊查詢。

在LINE,30–39歲的重度使用者最多,40–49歲則是加入「官方帳號」人數最多的年齡層。

至於使用者最愛加入的帳號,前三大類型依序是是「連鎖通路」、「購物」與「金融」,而他們加入官方帳號主要原因,不外乎「得到優惠」、「免費貼圖」、「有用資訊」與「商品訊息」

由此可見,對於強化(30歲以上)現有客戶的活動率、提高黏著度,LINE相當適合。

· FB : 1,900萬使用者

平台角色:資訊情報站,提供如實驗性影片、How to與懶人包的內容,讓使用者不斷update訊息。

特別的是,以目前來看,FB很適合與40歲以上的使用者互動,光從FB、IG兩個平台40歲以上的使用人數,就有明顯的差異。

40歲以上FB用戶:740萬
40歲以上IG用戶:126萬

· IG:730萬使用者

平台角色:品牌形象設定,使用者的生活指南

IG非常強調風格,而這正也是年輕人最在乎的事。30歲以下的IG使用者,超過9成熱衷於限時動態,透過與年輕人的互動,建立好感度、藉由Hashtag增加產品能見度,都是品牌經營IG的有效方法。

3. 選擇社群平台組合

清楚1和2之後,就要來盤點手上有多少資源、期待達成的目標,進而選出我們認為應該經營的社群平台。

舉個例子,如果今天你開一間風格咖啡廳,正好符合年輕人愛打卡拍照的習性,那麼就要以IG為主戰場,展現咖啡廳的風格,吸引30歲以下的年輕人。

但平日年輕人上班上課,無法來消費怎麼辦?這時就要透過FB,鎖定40歲以上沒有上班的人(或自雇者、工作彈性的業務),吸引平日來客量。

那LINE?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中長期的工具,當累積一定數量的常客時,用來集點、推限定優惠,營造老顧客才有的專屬感

如果今天是高單價的家電商品,針對是有小孩的家庭,則建議以FB為主戰場,因為FB非常適合展現影片,以How to、實驗性影片展現產品特色。

看完以上說明,也許就能明白我說的,不是每一個社群平台都要用;而是辨識你的受眾,掌握各種社群平台的屬性,清楚自己的行銷目的,再將資源放在最合適的社群平台。

--

--

肯尼談數位行銷

數位行銷陪跑教練,曾任跨國廣告集團數位行銷部長,擅長品牌數位行銷和策略規劃,同時也是台北一家特色咖啡廳的社群顧問,協助品牌解決數位營運和行銷問題。https://instagram.com/kennydigital2020/|演講經歷:Google、LINE、遠東集團、泰山、花王、屈臣氏等企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