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FB、IG貼文廣告,有沒有在跑啊?從整合方向思考社群行銷廣告

肯尼談數位行銷
4 min readNov 27, 2019

--

「這篇FB、IG貼文廣告,有沒有在跑啊?」「怎麼感覺效果不太好?」

相信有在做社群行銷的朋友,一定都聽過品牌主抱怨過。例如購買廣告曝光,但看到沒有什麼人互動,例如按讚、留言和分享,就覺得廣告效果不好。

其實,提高互動率並不困難,例如設計留言、上傳照片、抽獎活動等,但因為這樣被吸引過來的人,真的是品牌的目標客群嗎?還是只是抽獎大隊,得到好處之後就會離開?

多數的品牌主,都會「過度迷戀社群貼文KPI,追求極低的廣告成本」,但相較於不斷追求貼文KPI,如何達成最終商業目的(銷售)才是真正重要的事。

每個手段(貼文)要達成的目的不同,所以應該先思考「這篇貼文,想要達成什麼目的?」

社群貼文的目的,大概可以分成三種;一是「讓消費者認識/記得你」,再來是「讓認識/記得你的消費者,對你產生好感」,最後才是「引導消費者購買商品」。

確認貼文目的之後,依據這樣的目的,來設計貼文內容、格式與廣告。

第1階段:讓消費者認識/記得你

如果目的只是「讓消費者認識/記得你」,那貼文設計就不需要太複雜,基本上,只要讓消費者「看到了」、「有印象」、「不討厭」就可以了。

很多人都聽過「廣告三打理論」,意思就是,消費者只要接觸廣告三次,就會記得你了。但不是一直曝光就會有效,必須是好的貼文設計,消費者看了不會覺得厭煩、干擾的廣告,才不會引起反感。

所謂「好的貼文設計」,沒有絕對標準;但基本上,如果能將品牌的核心精神,以簡單明瞭又好記的方式,傳達給消費者,讓消費者輕鬆記住、過目不忘(例如看到 JUST DO IT 就馬上想到 NIKE,看到I’m lovin’ it就想到麥當勞)。

第2階段:讓認識/記得你的消費者,對你產生好感

高度曝光雖然可以讓人記住,但太頻繁的接觸可能會讓消費者反感。所以,當時機對了,就要改變你的目的,當消費者對你有印象之後,讓他對你產生好感。

這就像搭訕的道理,如果想要搭訕一個女生,先經常出現在她面前,讓她對你有印象;接著再展開進一步行動,例如有禮貌的開場、自我介紹。如果一直沒來由出現在她面前,雖然她還是會注意到你,但可能造成反效果,覺得你很怪、覺得反感。

所以,第2階段要做的事,就是透過互動增加好感度。

一般來說,「多圖搭配」、「點圖片看更多」這類的貼文設計,都是提高互動率很有效的方法,提供幾種實務常見的設計範例:

(1).FB貼圖多圖格式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dtechlab/posts/2275647999222521

(2).FB貼文多圖藏圖設計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dtechlab/posts/2287527938034527

(3).IG限時動態排版設計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dtechlab/posts/2358814210905899

*執行案例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955783821157206/posts/2364116626990578?sfns=mo

第3階段:引導消費者購買商品

前面2個步驟都做準確了,再選擇選擇最有利的廣告購買方式(包括:廣告投放的受眾、購買條件等),最終的廣告效果才會好,而最終極的商業目的--引導消費者購買商品,才有可能極大化。

整體來說,針對社群貼文的目的,設計不同的內容和格式與搭配廣告購買。

實務上,我通常會建議善用「同溫層行銷」的原則,因為消費者通常會對「別人也感興趣的事情」感興趣,想知道「別人都在討論的事情」,所以,在預算有限的狀況下,先選擇「單次互動成本」來購買廣告,累積消費者按讚或留言的數量,接著再調整成「每千次廣告曝光成本」,增加貼文的曝光,讓更多人看到這篇貼文。

感謝你看了我的文章,歡迎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並轉發給朋友們,讓我持續分享數位行銷觀點。

--

--

肯尼談數位行銷
肯尼談數位行銷

Written by 肯尼談數位行銷

數位行銷陪跑教練,曾任跨國廣告集團數位行銷部長,擅長品牌數位行銷和策略規劃,同時也是台北一家特色咖啡廳的社群顧問,協助品牌解決數位營運和行銷問題。https://instagram.com/kennydigital2020/|演講經歷:Google、LINE、遠東集團、泰山、花王、屈臣氏等企業。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