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時經營多個社群媒體平台,如何發揮內容行銷最大效應?

--

經營多個社群平台,如何發揮最大效應?

在台灣,一人平均有四個社群帳號,從早起收LINE、開臉書看資訊、滑IG動態與看YouTube影片,甚至是透過TikTok 短影音打發時間。當社群/社交媒體平台越來越多元,消費者在不同平台之間快速切換,例如下圖,在台灣LINE、Instagram與Facebook,都至少有900萬~2,100萬用戶。

顯而易見的是,在多社群媒體切換和跳躍性的讀取內容已經是常態,這種「快餐式」的訊息消費,儼然也成為新的趨勢。

台灣社群媒體/平台用戶數據和特色

跳躍性的多元平台,快餐式的訊息消費,對現行社群操作和內容行銷帶來的困難與挑戰,可分為以下三大層面來探討:

一、消費者層面:社群平台越來越多,消費者的注意力越來越難掌控

當社群平台愈來愈多,消費者的注意力就會越來越稀缺,因此,如何在短短的3~5秒內,快速搶占消費者的關注和興趣,不讓內容沉入茫茫大海的訊息和演算法中,將成為一大挑戰。

二、內容產製層面:產製門檻降低,雖然人人有機會,但愈來愈難成功

以前拍攝影片,必須用專業的攝影機或相機,才能拍出高畫質/品質的影片內容,如今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,隨時都能開啟錄影錄製「限時動態」,簡單的APP軟體就能製作出「短影片」。內容產製門檻降低,人人都有機會做出好內容,但相對的,對內容創作者來說,如果沒有足夠的特色、定位與觀點,即便費盡心思做內容,也不一定會有很多人看。

三、平台機制層面:主流平台掌控遊戲規則,演算法控制曝光

不論是廣告主或創作者,大家都想搶占消費者的眼球,但台灣主流使用的就是LINE、FB、IG、YouTube等,如果內容的分享力或討論度不夠強,在演算法的遊戲機制下,必須隨著平台的規則走,在自然曝光的效果侷限下,勢必得透過付費廣告來增加曝光,或是不同的社群媒體相互導流串聯,讓更多人看到你的內容。

除此之外,更實際的問題是,在多管齊下的社群平台操作下,要如何「一魚三吃」?在多個平台間將主題內容發揮到最大綜效?我認為,在發想主題時,結合「時事」、「消費者生活Insight」與「品牌/個人IP定位特色」,是「創造主題式內容」的重點,此外,也必須掌握以下三個步驟:

第一步驟:了解不同平台的特性,定義不同平台要扮演的角色,以及該平台的主要使用者輪廓。

第二步驟:確認平台特性和使用者習慣與喜好之後,針對平台的瀏覽及呈現形式,量身打造適合其呈現形式的內容。

第三步驟:不同社群平台之間,進行相互串連和導流設計,增加內容的曝光機會。

儘管我們經常在不同社群平台間切換使用,但仔細分析就能發現,不論是LINE、FB、IG與TikTok等社群平台,皆有不同的內容呈現方式與偏好的使用受眾,如果要讓內容行銷發揮最大綜效一定要掌握上述三大步驟,同時打造「主題式內容」,才能夠有機會成功!

若你喜歡我的文章,歡迎按下「拍手」給我支持並轉發給你的朋友圈。
歡迎合作、交流與演講邀約

--

--

肯尼談數位行銷

數位行銷陪跑教練,曾任跨國廣告集團數位行銷部長,擅長品牌數位行銷和策略規劃,同時也是台北一家特色咖啡廳的社群顧問,協助品牌解決數位營運和行銷問題。https://instagram.com/kennydigital2020/|演講經歷:Google、LINE、遠東集團、泰山、花王、屈臣氏等企業。